评论(6)
-
古来社交有赏月看戏,今而社交也同样保留类似的聚焦体系。
人们聚到一起,无论有没有话题,最好的方式就是有一个能让彼此的注意力共同落脚的目标,在电视节目这个目标上聚集,既有了谈资,又可以避免人对人无话可谈时产生“在被打量”的莫名尴尬感,而注意力又分散到了电视上,整个社交过程就会显得轻松愉快。
有电视的地方基本都需要配备电视柜,因为电视的衍生设备太多了,游戏机播放器数字功放HTPC以及各种光盘媒体等等等等,所以没电视柜咋成?而在第三世界国家又特别流行那种巨大臃肿的电视柜,可以参照发展中的金三胖之北棒,完全复刻我国上世纪90年代家庭客厅的形象。而我国随着资本积累近年来那种既占地方又难看的电视柜已经没什么市场竞争力了。
-
最近在装房子,恰好也想到类似问题,我来随便谈谈为何产生这种现象。
世界上第一台电视机生于1925年,彼时的中国是何状况?孙中山去世,廖仲恺遇刺,人们关注着五卅惨案和省港大罢工。显然,对当时饥肠辘辘的中国人而言,家用电器、布置客厅、装修风格什么的完全是天方夜谭。中国人自己造电视,那要到50年代;而真正让电视走入家庭,是80年代之后了。
改革开放带来了无限商机,对于这些新变化,最敏感的年轻人们反应迅速。在最初的几年里,获得成功的基本都是冒险者,而后则是许多人跟进。无论用什么方法,他们赚到了尽可能多的钱,来改善自己的生活。那时候对财富的渴望既强烈又单纯,食品不再限量供应了,花样层出不穷的服装,甚至有人手握大哥大开着汽车,曾经认为不可能拥有的东西突然间变得触手可及。如果没住过大杂院,没经历过若干家人挤在一个屋子里看黑白小电视的日子,大概是无法体会到电视的重要性。
对于刚刚富起来的中国人而言,电视机不仅是收看节目的普通家电,更是财富的象征,是辛勤工作的证明。专门做个家具来配它,放在客厅里显摆一下,也是人之常情。
如果你看过《二嫫》这部电影,你就能体会到,电视这玩意,甚至可以和尊严联系起来。
难道不是这样吗?人的尊严,总是和财富扯不开的,尤其是在这么个财富大爆炸的时代。
设想一下,在八九十年代,一对年轻勤劳的夫妻,省吃俭用攒了几个月的工资,现在他们终于把电视买回家了。这是他们父母辈没用过的洋玩意儿、好东西。下定决心买它也难免带点儿攀比的心理,谁谁谁家已经有了,我们家不能没有。总之,荧屏亮起的一刹那,小两口很有些自豪,钱越来越多,日子越来越好,这个大黑匣子也算是个见证——这说着好像就是我爸我妈的事儿……
再设想一下,一个家庭要装修,布置家具的位置,谁来做决定呢?一家之主,长辈们,基本上都是五六十年代的人吧。他们的观念已经基本定格,很少再发生改变。在他们挥汗如雨的时代,客厅的布置便是这幅模样,已经养成了在客厅看电视的习惯,那么自然而然会继续这种风格。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和多样化,大概这种做法会逐渐减少吧。新一代逐渐取代老一代在家庭中的地位,他们就会施展自己的想法,哪怕是在布置客厅这件小事上。
国外的情况还请专业人士谈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