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34)
-
官窑的概念包括北宋汴京(今河南开封)官窑和南宋杭州修内司官窑、郊坛下官窑,均属青瓷系列。
南宋时有文献记载:宋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间(公元1111年至1125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因黄河改道、水灾等原因,窑址至今未发现,从极少的传世品可见,器型有炉、瓶、壶、碗、洗等,施深浅不等的青釉,釉表有开片。
宋高宗南渡后,在杭州建立南宋官窑两处,一名为修内司官窑,一名为郊坛下官窑。相传修内司窑在“杭之凤凰山下”,但至今尚未发现窑址。上世纪初,人们发现郊坛下官窑的窑址在杭州市南郊的乌龟山一带,上世纪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又进行了两次发掘,发现了大量实物资料,据此在窑址所在地建立了南宋郊坛下官窑博物馆。据陈文平先生考证,郊坛下官窑器皿的胎色有黑色、灰色和米黄色等,釉色有粉青、炒米黄、天青、灰青、月白等,釉面大多开片。器皿中一类为薄胎薄釉,以支钉支烧;一类为薄胎厚釉,以垫饼垫烧;其中一部分器物口沿泛出淡紫色,足端露胎处泛铁黑色。
从现代多位著名古瓷专家的有关南宋官窑的专著论述中可知,众专家对修内司、郊坛下两处官窑所产器皿的许多特征有一致意见,比如胎质坚致细腻;胎色有灰、黑、黑灰、粉青、灰青、浅青、米黄色等,部分具有但不全部具有“紫口铁足”现象;釉面大多开纹片。但在胎骨与釉层的厚与薄、有的器皿“紫口铁足”现象是否由涂有深色护胎汁所致等问题上,有关专家说法不一。笔者通过对实物的反复观摩和多年的潜心研究,认为多数官窑器皿都有“紫口铁足”,但是并不是每件都具有该特征,这一点与宋代哥窑瓷器的特征相同。
图为南宋修内司官窑花插,高17.6厘米,口径7厘米,底径6厘米,施粉青釉,釉层肥厚,柔润如凝脂,玉质感强;因施釉厚而流淌的缘故,所以口沿部釉薄,隐现胎色;釉面开大小不一的无色纹片,土沁斑均匀地密布釉表,器底满釉,矮圈足,足底露胎,胎质细洁,胎色灰褐,略显“紫口铁足”之特征,此花插外壁秀直,自足跟向上近口沿一厘米处,微微变粗,至口沿又微敛,曲线变化极为自然柔美。此花插口沿有两处旧伤,各有面积约一平方厘米的裂块,但可原位粘合,所幸丝毫无缺。此花插里外施釉,给人的第一直觉是其自然呈现出的历经千年的沧桑旧气。
宋代官窑瓷器多为小件器物,在南宋时已“为世所珍”,少数传世品大多在北京和台北故宫博物馆,近年有极少数出土器皿流入民间,被许多收藏家所追觅。因宋代官窑瓷器“价值连城”,每件的拍卖价达几百万元、几千万元自不在话下,如今市场上的赝品也不少。但真正懂行的玩家一上手就知道其新仿特征:釉光“贼亮”,开片太新,没有被自然腐蚀的痕迹,有的开片是故意做出的,且有用化学药水腐蚀后留下的均匀的痕迹;人为的土沁斑浮在表面,有的器皿口部爆釉的现象是人为敲击所致。你要是有时间博宝商城论坛上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