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20个设计案例,中国设计星冠军崔树分享设计方法论(下)

06-01发表

       这个是我们在2016年推出的一个服装设计公司。当时两个年轻的老板,他们想让我们做一个新中式,但是你要交给我,不要看效果图。

 

      我们在他的露台用了很多的体块。然后来做了一个就是他们平常做活动的这样一个空间。这个露台的体块本身就是金属板做的,所以没有实际的功能,会根据他的诉求去变化一些功能。

      我们在这个空间里面,做了一个竹子的空间和一个白空间,白空间是他们的工作区。然后竹子的这个空间从最左边可以看到是他们用餐和一个咖啡区。这个区域在空间里面做了一个45度的扭转,进入这个空间以后,它的方向性是失掉的,就是有点转向。所以我们想通过一个细走廊,一来到这个区域就让他变得安逸,而不是说离开办公室得到一个安逸。现在是他们的咖啡厅这个区域。

 

       在空间里面,我们尽量让空间的重量用视角呈现出来。所以说小到办公室,包括它的前台都是非常清晰的,靠一个建筑的手法出来了。这样能取代掉的就是人再去找一扇门,打开一扇门进去,那是会议室。其实我们解决的就是人上来了以后,第一时间就能看到,到底这个空间的里面的重量到底是怎么样,所以它的体量是第一时间被视觉化了。然后我们做了一条切分线。就是竹子在二楼的地平的政府领域的位置往下是一个竹空间,但是上来以后完全是一个白空间。这样让他进入的逻辑就变得通过视觉就能解决掉了,而不是说还要说上到一个办公区了。

      这个是我们对老建筑的一个改造,大家会说这个建筑到底哪儿老,其实它是一个90年代中旬的建筑。

      这个项目,是由一个住宅变成了一个办公区。我们把它所有对外的窗洞全都打开,在外面加了一个环廊,让这个环廊形成它的通廊空间,大家都是经过窗户进入独立的小空间。然后这些小空间又在里面把门全部打开融为一体。

       这个是我们在功能上的一个布局。就是我们把它的交通动线从室内挪到了室外来。然后装饰手法上,我们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做切割时间的线。我们在每一个空间都找到一条切线切开,切开之下的一些,我们用现在的手法把它收拾干净。但是切开以外的那些地方,我们就完全不动它。比如说墙面上面那个缝结合了所有的这个房间的照明。然后是底下的这个木板的高度,然后我们把插座一些走电的东西全都结合掉,其实都是一些小的技巧和方法。但是在这个之前我们想到的观念是对我们这个设计特别有帮助的。

 

      接着,我们把它原来中间上楼梯的一个地方,从功能的调整上也变成了一个留开的天井,让这个两层中间有一个天井。然后我们就做了一个玻璃的通廊,让它能过去。外面就是到户外了,我们把窗打掉了以后,楼梯是从那儿上来的。

 

      这个是我们第一次用竹子,08年的时候,在石家庄做的例外的它的第一个服装店,石家庄的河北的第一个服装店。当时用的竹片都是平过来的,就像我们小时候用的竹尺,然后堆砌起来的,那个工艺还是特别难的。而且它用了20天的时间才把整个的服装店做完。后来我慢慢地用更轻的方式用这个竹子。

      然后这个是第二次用,一一年的时间,在北京,我们把这个竹子用得比较轻,在这个空间里面,变成了一种编织的形式。这个是咖啡馆的三楼,其实在一楼门厅里面就有一片竹子,这个竹子从一楼卷到二楼,再从二楼卷到三楼。其实它在里面就贯穿完了,完成的是一个导流的问题。

      这个是我在16年以前的办公室,当时这个办公室二楼的钢结构,做完了以后,有很多的高差是不平衡的。后来我们用了竹子的曲线把中间的中庭把它编织掉了。这是从这个基础上,我就觉得竹子不做墙了,可以解决很多我们自己的问题。

       这个是我在北京的香山上做的一个老宅子,这个老宅子也是90年代的,是他爸爸盖的。他们一家人基本上不去住了,当时特别破落,然后院里有一个很深的接近2米的鱼池,养了很多鱼还有假山。后来我们把这些坑全都填上了,做了简单的水。

      这个是我为我的一个好朋友发小做的导演的工作室。我在他的工作室,通往其他的伙伴的路途中就做了这样一个竹子的通道。然后他走到这里面,有时候光会打进来,那边是西面。然后再有一个是暖色,让它变得更温暖一些,因为他经常晚上加班。

       那个时候,我问他,你有什么要求吗?后面那个房子是他自己建的。那个时候我们上美术班的时候,我们老师老是让我们画大卫,晚上下了晚自习,老让我们留下来画大卫。所以我只有一个要求,就是把地面刷成黄的,天天让大卫在那熬着。所以他加班的时候,就在楼下,他自己买了一个很大的大卫。但是这种手法在别的设计里面,不会出现。但是我觉得特别有意思。他说有的时候,我下班了,大卫也在那里熬着,我觉得是一种报复。

       这个就是我们办公的一个思考。我们认为在办公里面,最要做的一件事,不是说给客户做多美,而是说你怎么理一个逻辑。所以我们在一个空间里面能装下两三百人的办公,其实我们是把它的整个动线和关系炸开来看。第一个就是我们需要有绿色的区域,需要把它的中层框定住。第二个就是有一些小的盒子,其实是总裁特别便利的,能使用的一些地方。这个里面也有一个竹子出现,其实也是被动的。因为我不希望在空间里面做一个墙造型,是上来就做设计的目的。

 

      其实我们所有的墙造型,在我们的设计里面,往往是迫不得已,到最后有些处理不掉的地方,我们最后会做一个造型进去。

      所以这个空间进来,大家也是第一时间靠一些体量的关系,找到不同的功能区,所以它的效率就很高。这个地方是为了它做了一个销售的部分在楼上。那个钢结构做完了以后,大概有八个高差。就是这个底下所有的层高是不一样的。后来我们拿了一个竹子咬在这里吧,而且这个楼梯下来也有点像大象的鼻子,因为这个公司叫大象群。后来他们都很喜欢这个区域,多出来的面积开始做办公,然后把底下的工位就扔掉了。然后铺了一块假草坪,他们每天在底下有的时候就放松一下。

 

      其实有的时候,发现很硬朗的造型会把人设定在一个空间里面。但是对于空间设计师来说,有的时候你应该设计的不应该是一种设定,而是一种互相对话和交互的一个设计。就是设计交互出去以后,如果他跟使用者还有一个互动,我觉得那个才是我要追求的一个点。

      我们把这个绿色的区域,把竹子染色,这也是第一次去用竹子染色,把这个绿色的区域框定出来,让他变成总监的区域,所以总监在这个区域里面能够发射出去,控制住他每一个员工的工位去。每个人都是在不同的地方。这个是他的会议室,我做了一个中国人自己的虚空间和虚透。因为我看了好多老外的办公室都是贴了半透的模或者是贴一些雾状的东西。当然,我们也会那么做,但是在这个办公室里面,我就用竹子去做了。然后这样人过去也像走在竹林里面的人,他会第一时间看到这个会议室里面有人在开会,但是是用中国人自己的材料去做的。其实当时这个玻璃上,还贴了很多雾霾,但是那个拍照的时候,那个雾霾的膜还没有上去。我给这个公司所有的会议室都贴了雾霾,调戏了一下北京的天气。这个雾霾就形成了那个半透的关系。

      这个是前年,2015年做完,2016年发出来的。我们做了一个游戏公司在上海的办公室,这也是我们第一次用比较鲜亮的颜色,我们把五层用了不同的颜色,是因为有一天,我去他们公司看他们工作的状态,觉得他们特别特别的辛苦,特别特别的压抑,每个人桌面上基本上摆满了都是碳酸饮料。进去了以后,就会闻到一些IT工人的味道,就是加班的味道。所以说这个办公室会变得非常的鲜艳。再一个也非常的整洁。就是那些IT公司的办公室不应该就是那种贴一些大海报,放一放那个大的卡通人物,或者找一个挺大的休闲区就做完的。我觉得得有设计师出来,得为他们提高他们的办公环境。

      所以我们现在针对人群在做一些思考,特别是在办公领域。这个也是去年做完,前两天发出来的,这个是咪蒙的办公室,这个其实我也没有太多的新的创意在里面。我们也没有找到太多的新的方法。但是里面有一个我们常用的思路,我们总结了一下,就是融化再冰冻。

 

      我们会把每一个功能区块的它的功能融化到最小的一个模块,比如说一把椅子,一个桌子,我们融化了,把它变成最小的模块。当在冰冻的时候,我们会根据客户最新的诉求,然后在右边列出他最新的诉求,重新做链接。当重新链接好,这些功能区就不像我们以前一样,然后把他们冻结在一起。

      这是我们常用的一个方法,只是在这个案例里面做了总结。简单地讲,我们其实好多做办公的环境,都会上来在一张平面上说,哪是会议室,哪是总裁的房间。其实这个就是工作经验,这也是捆绑设计师最大的一个问题。其实我们完全可以不用这种方法,我们一般做办公都是你要什么,你有什么,然后重新做链接,然后把它放到空间里面。所以它没有明确的会议室,但是它开会的那个地方,绝对满足它的诉求。比如说隔音,比如说放PPT都是这样的一个方法。

 

      这个里面,最强化的一个视角,就是它的LOGO我们把它拆分开了。其实我特别喜欢黄金时代的那个海报。所以说这个也是受海报的启发,把那个LOGO整合在空间里面,做了一个支撑,而且它也完成了一个前后空间的倒影的关系。

      然后这个是最新的,这个案例还没有发布,是刚刚拍摄完。我在北京也是骑摩托车很多年。前年,2015年的时候,宝马发布了一款它的电动的概念摩托车,当时我特别喜欢这个摩托车,因为这个摩托车的概念不是它的能源,这个摩托车在未来,在宝马的意识里面,它是一个移动终端,就是你在这个摩托车上,你的交付都能够在这个车上完成,包括数据的收纳,和你打电话,上网等等一些事都能够在摩托车上完成。其实是一种数据的状态,移动的一个交通工具,也结合了互联网。

 

     正好我接到了一个麦格瑞公司的项目,他其实在国内是做五轴机械臂。大家如果知道机械臂会知道五轴机械臂是非常非常难做的。他们是一个科技公司,就做这个东西。所以当时我们选择了这个车上的一些概念和材质,用一束车上的灯光,然后穿插了整个的环境。这一束光从进门就有。我也同样用了磨砂亚克力,很像摩托车的材质去做。然后墙面也用了一些铝板的材质,然后还有磨砂的玻璃。就是把一个车的概念给它拆分开,然后做了整个的办公空间。


      这个是我们自己的办公,我也很喜欢,就有历史感的房子。因为我效果出生的时候,就出生在一个工厂,一个发电厂。所以说我很喜欢这些厂房。“寸”的办公就是在北京的一个老厂房的一个角上。但是我们室内又做得很干净,楼上的位置留了很多老建筑。然后还把老建筑和最新的干净的功能的分区很有效地结合在了一起。

       这个是14年以前做的一个火锅店,从这个开始我们聊一聊商业的。我们在商业的案例里面,唯独追求的,我们认为空间是所有商业操作的一个道具。我们做所有的商业空间的目的就是为客户完成他的商业的经营。

 

      这个火锅店是邓家佳,好像是重庆人嘛。《爱情公寓》里面演小姨妈的那个人。她当时给我讲,她说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有一年跟我妈妈去参加一个婚礼,坐在一个老院子里,都是那种灯笼。所以我就把她小时候的一个印象,从这个店面里面给她重复出来了。

 

      我觉得这个店做得,现在看其实挺幼稚的。但是当时我督促她做了一个事,我说你一定要完成你店面的导流,让她成为一个品牌。所以说你要把你的客户人群,通过海报打捞掉,到底哪些人来吃您的火锅。

      所以我们细分了九类人,那个骑车的是我,中间是她。从纹身男到有孩子的,到性感女郎。然后这个是我们施工的工人,老王是施工的工人,到美女,知性女人,到美男,什么人都有。这样就是让大家能覆盖更多的,多项的人群。这个海报在她店里面当时做得很大。

 

      这个是在北京做的一个“暖暖新家”,其实很粗糙,包括施工,包括设计当时也很粗糙。但是这个事挺好的,温暖了我,因为这是一个老父亲,他是中国纪事摄影,原来非常有名的摄影师。当时我进这个破房子的时候,拉开那些胶片的箱子,看到了徐悲鸿,齐白石,胡适,还有很多这个时代特别知名的人士的老的照片,都在他们家放着。当他走了以后,他的孩子说,在他有生之内,我们没有通过一个好的手段,给他一个好的居住环境。其实这个事教会了我是珍惜亲情,反向的是教会了我。

     这个里面我们拆掉了他们家挺老的一个箱子,然后放在了门口,给他做了一个书架。当时他说为什么要这么做。后来我们说也借助一个谐音吧,叫“书香门第”。因为一开始做设计的时候,他要把他的父亲,好多老的没有用的东西都扔掉。后来这些东西,我都问他,这是什么东西,后来都把它用了回来,并不是想做一个旧屋改造。因为有一个大盆,因为他妈妈是印尼的华侨。我跟他一起去了养老院,看他妈妈,他妈妈基本上是昏迷的状态,接近90岁的一个老人。然后他说,有一天他要把那个大盆扔掉,一个白色的大盆。然后我说这大盆是干吗的,他说这是我妈妈年轻时候从印尼带回来的。当时我跟我哥哥里面小的时候就在这个大盆里面洗澡。

 

      我说你这个东西一定得留下,所以他们家最后被我留了一堆破烂。但是后来他去的时候,他特别感动,一进这个房间,根本没有看装修,也没有看设计,他看到了那些老东西,很漂亮,很有尊严的回到了家里面,他又哭掉了,他一个40多岁的男人,我一定要打电话给我哥哥。那个时候,他父亲刚走,他的妈妈在病床上,他忽然又找到了亲情。其实我想做的是,让他的孩子长大的时候,在那个家里面成长,能够看到爷爷奶奶的身影。

      这个是我们为葡萄牙的灯具做的展厅。这个建筑是特别丑的。所以我们用了一个切片的形式,然后把这个建筑就藏了起来,成本也很低。其实我作为一个工装设计师,做了好多的项目,都是没有钱的项目。我相信有很多年轻设计师也是这样的。但是正因为我们哪怕有钱没有钱,都追求这种,最后应该是很好的一个结果,所以才历练了我们在一个很刻苦的条件下,都能去思考的一个能力。我其实也特别感谢我那些没有成本的甲方。

 

      这个灯具是很漂亮,我个人也非常喜欢,第一次看到的时候,我觉得他应该来自于《致艾丽斯梦游仙境》的那个故事里面,来自于自然。所以说我就把这个环境里面放了很多动物的大的照片,让动物的眼睛去跟人做交流。同时,我把我那个导演的,也毛导演的小黑做了一个巨型的3D的玩偶放在这个里面。

      这个空间去的时候,一天下午四点多,一条光从天窗里面下来形成了一条切线。后来我想,正好就是按这个切线去做,正好这个切线的左边正好全部是黑色的,来展示这个灯具晚上在一个黑暗的环境里面,它的材质的质感。切线的右边是白色的,来展示你把这个灯具买回去,来展示白天情况下的一个状态。然后也可以根据这个黑白空间,中心组配,你的产品的展示,既完成了功能,也是一个概念。毕竟也是一个光的理念。更有意思的是每年4月份,那条光,那条斜线能跟这条切线重叠的时候,他就会开一个客户的答谢会。正好那条光到那条线的日子,他就会把他的客户请回来,也成为一个定点的纪念日。

         这个是我完成的一个美术馆,这个是跟我北京的一个好朋友,做私宅的一个好朋友,原来是在东裕日盛工作。好多做工装的设计师,会说做私宅的设计师不会做设计。其实做私宅的设计师也会说公装设计师做的也不是设计。但是如果你真的了解做私宅的设计师,然后你忘掉自己是干什么的设计师,你会收获特别特别多。

 

       其实我很大一部分的成长,是源于跟我这个好朋友的交流,我相信他也是一样的。所以说在当下的这个时代里面,我们都把自己不要当成空间设计师了,干吗还要把自己当成什么工装,家装,那都不重要。因为家装设计师最厉害的一点,他能洞察人心,他能每次跟客户交流的时候,真的是在体会客户到底需要什么。

 

       然后,工装设计师有的时候更多的是在表达自己的逻辑,但是我相信最好的设计师,这些能力都应该是具备的。所以说我在不停地跟他在学习。这个案例我们在做的过程中,特别的顺利。因为每次去甲方那儿汇报,坐在那里气氛都非常好,如果我自己的话,相对来说就会太冷静。

       这个空间里面,基本上我们用黑白两个颜色把这个空间就全都处理掉了,也没有做太多的造型,只是让这个空间,就是最初的那个天晴的光能改变空间里面的一个色调。所以它整个的色调是一个被调和过的灰色系。所以他们感觉它不像黑白照片那么刺眼,其实它灰蒙蒙的。就是因为这个光下来的时候,我们用了一些重色把它做了一个调整。

 

       更重要的是中间做的这个走廊,其实是一个大装置,通过这个整个的美术馆,通到了后面,还有一个VIP的会所,红酒的会所,我们怎么让会所的人,本来是没有的一条通道,在这个空间里面就是很正常,很强势的存在了。也成为了这个空间里面的一个看点。


       这个是给陈欧做的聚美优品,第一家线下店。这家店当时完成的就是他从美国退市回来以后,他发现线上的导流在三四线城市是无效的。在四线城市没有人知道聚美优品,所以他要做一个非常抢眼的店来完成线下的品牌的确立和导流。于是我们做了一个很强的外立面,然后把所有的他在四线城市的  这样一个品牌导流到线上去。其实这个案例平时都不讲的,为什么要讲这个事,就是设计师有的时候做设计的目的是不一样的。

 

       昨天跟大家在聊的时候,我说设计师具备三个功能。一个是窥探力。你要发现,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第二个是逻辑性,你要有自己的方法去把问题解决掉。第三个就是感知力,你要有审美,要让解决的结果是美好的。所以说窥探力我觉得是最重要的。我们为什么老是变,大家看我们的案例都不一样,非常简单。我们认为每一个客户的诉求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发现陈欧就是要的导流,可能线下店都不要他的销售额,于是我们就要让他的外立面是非常抢眼的。

 

      那个是在山西的长治。当时开的时候,很多人不敢进去,以为是卖奢侈品的。但是后来发现进去价格那么便宜,于是他们全都跑在网上去下单。他当时就是为了跑一个流量。

      这个是我们最早做的买手店。后来那个买手店的老板嫁到香港去,她就把这个地方给了她的弟弟。她的弟弟想把这个买手电改成西餐厅。我们唯一做的就是做了这个楼梯,改变了配饰。其实我想说的就是好多设计师,都要使劲地去做,有的时候,你的设计只需要改变一个方式就可以了。
       这个楼梯是我们当时把买手店的直梯改成了一个旋转梯,让他跑上去。在做楼梯的过程中,他们说好像我们没有太多的钱做你那个楼梯,完成那个铜的表面。那么我说你把这个焊着的楼梯留下就行了。因为他未来现在留着工人的焊口,未来肯定在这个空间里面会生锈,我觉得这个是时间赋予这个空间的变化,还挺有意思。后面就把原来那个直梯的一些水泥结构也留下来了,我们种了一些青苔,就填补了那个空间。

       这些都是一些看上去挺稚嫩和幼稚的手法,但是我觉得跟我一起做设计的不是我,是时间。它就特别有意思,它才能特别感动别人。

       这个是我们做的新中源的未来店的一个展示店,当时我就扣在砖的这个上,把砖的素描结构的形做了一个炸裂。第一个它有可能是体量,第二个它也可能是线。所以用它在构成上的一些理念去拆开做的这个店。最终要的是我们想要它卖砖的方式产生变化。然后我给他做了一些手持砖,这些手持砖最大的尺度就跟手机一样。我们希望它来买砖的,来看砖的,你给它一提手持砖大概是有10块到20块左右的两包手持砖。它能够把手持砖提回家,然后跟他老公说我基本上挑的差不多了,他老公说OK,你就买这个吧,这个事就定了。销售在他离店以后,也能继续完成到他的家里面去。那个才是这个店里面最核心的一个东西。

       这个是我们为1+做的手机概念店。我们做了很多+型的符号,我们做了一个平面设计,就是+型的一个符号。这个符号都是吊装的亚克力片,在白天的时候,是完全看不到,只是一些+号。到了晚上有一些+号是通电的,是光芒性的,然后它的LOGO就出来了。这个也比较早了,这个是11年做的。

 

      后面这些基本上都是商业。我说了这么多,其实我想说的是,我们做商业的方法跟做办公完全不一样。我们做办公的方法完全是摸着人走的,到底他在环境里面到底他是怎样发生一个跟物理空间的关系。但是我们做商业,完全是为了目的走的。他的商业,1+是为了什么,餐厅是为了什么,所有的目的都是为了它的核心目的。比如说它要引流,它要营业额,它还是要网红店,完全是为那个服务的。

      

       昨天我跟我一个朋友,岔开一个话题,他是一个90后,他在成都做一个生蚝的生意。然后他把生蚝送到夜店里面去,就是像我这个年纪的人,我们还是去夜店的。90后去的更多。送到夜店里面去,用那种,像北京十三开香槟的那种形式一样,举着一个灯,然后上来以后,生蚝在这里,然后给你开生蚝,两千块钱,然后开几个进口的,法国的生蚝。然后整个你消费的是一个感触,是一个体验。后面有两个人抗着那个枪,假枪。你开生蚝的时候,“嘭”“嘭”,放两枪。你消费的是这个。我说这个有人消费嘛,他说太多人消费了。我说为什么会消费这个,他说那些花钱在里面撒纸的人,你说他是消费什么,其实是消费感触。

 

       我要讲的不是这个感触,我要讲的是超级用户。因为他卖生蚝,所有的目的不是为了卖生蚝,他说我卖生蚝,所有的钱都还要花回去做运营。因为我会在一年的时间内,拿到所有城市的去夜店里面高消费的这个人群的数据,那些人是我的超级用户。我把我所有的资源对接上去,那么它的转化率是非常高的。所以现在新商业的方式,空间里面包裹的是我们完成商业目的的一个逻辑。其实我们做商业做得特别少。

 

      这就是后来道具的一些变化。有了这些道具,大概它的样子就是这样的一个样子。所以我们在那年,汇报了这个方案,其实有日本设计师和意大利的设计师都在做。中间一度可能我们要把这个事交给日本的ODD去做。但是后来还是说我们自己来做。

       我们那天就确定我们做的时候,我们发现有一个公众号,叫做一张效果图的汇报。我认为设计师,做效果图,真的不是目的和方法。而且甲方也不一定只是为了看希望图。他们的目的是你把这个事给我讲明白,所以我们这个案例只有一个效果图,但是他们特别有信心。因为我们把知识跟他们共享了,我们把我们的思考方式跟他们共享了。

 

       然后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多次去了工地,就是2016年腊月28的那个晚上,我们的工人还在这里,我觉得在中国的设计,我们好多人都去意大利了,去看米兰展,今年我也去了。中国的设计的成长,不是设计师能够做到的。其实它是一个大环境,首先你得老百姓、人群、媒体都处在一个水平上,设计师才有追求。那么同时这些人,如果不跟我们同水平的话,中国也永远不会出很好的设计。

 

       其实我们生活在一个生态里面,我们只有,无论你是跑在前面,还是一个倡导者,还是一个跟随着,你要跟这个生态,推动这个生态共同的进步。我们才会得到一个更好的环境。

       我有一个摄影师朋友,他特别喜欢拍刚完成的空间,他说他会记录一些刚完成的空间,还没有布置的样子。然后也希望在这里面,每次我能出现。这样的话,他觉得时间会给一个空间有一个变化。在设计师完成了以后,人类使用之前,其实是有一个空档期的。他想记录一些这个空档期的空间,所以他一直,他的那些照片没有拿出来,但是他一直记录我们每一个项目。但是经过几年以后,你再去看就发现非常有趣。这也是我特别喜欢在时间轴去看事情的原因。
      PPT的最后我们讲了一个逻辑,就是我们每次去见到甲方的时候,会问甲方你到底需要一个怎样的空间。甲方会形容,我要一个全白的,我要一个现代的,我要一个蓝色的,其实他要的是气氛,但是这个气氛里面,包裹的是什么,最终是你到底要展示什么东西。展示的目的是什么?是完成一个商业价值,所以这是甲方逻辑。设计师的逻辑是相反的,起码我是相反的,我完全是一个方法论的倡导者。

 

      我是希望设计师是从商业目的出发,寻找到他的展示方法。运用这个展示方法营造出一个完美的气氛,这是设计师的反向逻辑。当我讲到这里的时候,他就完全明白我们在讲什么,他要什么,我们就同平了。    

我特别特别珍惜跟他们在一起,因为我是一个80后的独生子女,在我的人生里面,我觉得最大的幸福感就是找到伙伴。这个真的是这样的。

       这是我们新做的哲品店,在国贸,还没有放出来,但是这个是我们刚刚完成的。我们给哲品做了大概四五家店,然后在这个过程中,不是梳理它的样貌,更重要的是我们梳理出折品本来就应该在商业实体店里面有的一个终端形象。它的目的这次是为了帮折品确立它的品牌价值。以前在店面里面相对来说比较弱化。这个店在国贸单店销售额现在单月已经过百万了,成为他们最高的刚刚试营业有一个月了。

 

       所以说总结那么多,我们“寸”一直认为的一个东西,逻辑是大于审美的。我们有一个非常清晰的方法和逻辑的,审美往往是这个方法和逻辑的结果,而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方法远远是大于结果的。一旦我们有设计的方法,那么你达到的正确结果的路径是非常容易的。但是你只有结果,你可能有一有二,但是三次未必有一个很好的结果,因为那是幸运。

       作为80后的设计师,前段时间在北京的时候,有一个宋老师讲了一句话,他说:“这么多年,我去国外的交流,从仰视西方变成了平视西方,到今天俯视西方。”后来,我总结我的观点,我说作为年轻人也好,作为当代的设计师也好,我觉得这是应该有的姿态是平视西方,因为平视既不自大,也不自卑,它是一种自信。因为我们这一代人,正因为有着四年的成长,我们走到国外去,我们比我们的同龄人并不差,而且我们有机会去看他们的世界,学习他们的方法。但是我们还会做回我们自己。

  

     那天,老师给了我一句话,“中国灵魂,世界目光。”这句话是一个美国特别知名的校长给到他的,他们要的孩子要的人是这样的一个人。

 

      不做经验设计的奴隶不是审美趋势的附庸者,这就是“寸”的Slogan。所以我们“寸”的每一个小伙伴,都不会以往的经验在做设计。而且我们公司没有中央服务器,非常简单,我们会把基本上两到三年之内的项目不好的全部删除掉。而且我们会把用过的一些资料和杂志,不好的也全都扔掉。就不断地在优化自己的数据库,让自己变得简单,包括改变我们自己的方法。

 

 

 

 

评论(14)

发表评论

不如来和大家一起讨论吧?

发布
本帖来自
设计交流

共7343个帖子

帖子标签:

帮助中心

    图片标签

    x

    自定义标签

    标签历史:

    图片描述

    操作成功 操作失败

    不通过 更新描述 通 过 推 荐